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详情
>
论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
论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
-
作者: 王刚;
-
关键词: 资产阶级革命派;;马克思主义;;选择性传播
-
摘要: 辛亥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译介和传播,以孙中山、朱执信、胡汉民、戴季陶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有留日的相似经历,而且有救亡图存和给三民主义寻找依据的共同需要,这些历史机缘,促使"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面对异常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各有取舍、各有侧重的选择性传播。孙中山主要选择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朱执信倾注于阶级斗争学说,胡汉民侧重于唯物史观,而戴季陶则重点思考经济学说和劳动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中国式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以及其阶级本性,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使得作为"盗火者"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年期: 201304
-
中文刊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CN: 11-3040/A
-
ISSN: 1004-5961
-
核心期刊: Y
-
CI指数: 465.122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1YJA710047];;
第50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1M5009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