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书写: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1938—2014)
-
作者: 张国松;
-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中国教科书;;历史记忆;;历史教育
-
摘要: 教科书是形塑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作为日本侵华暴行的典型,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中国教科书并延续至今。80年多来,不同时期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在抗战动员、审判日本战犯、揭露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或淡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以及国家公祭等不同语境中,被重新整合与诠释,其书写内容、角度和方式均有所变化。这并非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历史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不断深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是新时代中国教科书南京大屠杀历史书写的使命。
-
机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年期: 202001
-
中文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
CN: 31-1016/G4
-
ISSN: 1006-5636
-
CI指数: 48.384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基于微观史学的南京大屠杀研究”(16KZD016);;
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