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中国古代青铜错金(银)器表面锈蚀产物的光谱分析
-
作者: 徐来五;王勇;杨成达;朱奕凡;黄桥;秦颍;
-
关键词: 错金银工艺;;青铜;;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着色
-
摘要: 错金银是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表面的一种贵金属镶嵌装饰技法,目前对这一技艺的研究比较少,更不深入,与其曾经崇高的地位极不相称。目前认知的青铜错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先铸造出青铜器本体,再在青铜器表面錾刻出或预先已铸出图案或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打制好的金银丝片,最后打磨抛光,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和X射线衍射手段对战国晚期和汉代的两件错金银青铜器本体、表面镶嵌的金丝(片)及锈蚀产物进行了成分及物相分析。两件青铜错金(银)器青铜本体Cu, Sn, Pb合金组成分别为:85.10%, 10.31%, 3.84%和90.15%, 7.68%, 1.86%,合金成分及配比都是中国古代青铜常见的。铜盏表面镶嵌金片的成分Au:70.38%和75.28%, Ag:27.51%和22.50%,相当于17~18 K金,虎形器表面镶嵌金饰的成分Au:85.16%, 88.06%和90.24%, Ag:13.37%, 10.18%和8.11%,相当于20~22 K金。青铜器常见的锈蚀物是各种含Cu, Sn和Pb的氧化物、碳酸盐、硫化物或硫酸盐及铜的氯化物,及石英、碳酸钙、氧化铁等来自土壤的污染物,而所分析的两件错金(银)青铜器锈蚀物中除常见的锈蚀产物外,还发现了在普通青铜器锈蚀物中罕见的铜硝石Cu_2(NO_3)(OH)_3, CuI等矿物。另外,青铜浇铸模拟实验发现,在未锈蚀前,所分析的错金(银)器本体合金颜色与金饰镶嵌物之间的色差不明显,达不到突出贵金属镶嵌物装饰的效果。据此,再结合特殊的锈蚀产物,提出了古代青铜错金银工艺中是否存在金属染色技术环节的设想,希望引起学者的关注。
-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苏州市职业大学美术学院;
-
年期: 202005
-
中文刊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CN: 11-2200/O4
-
ISSN: 1000-0593
-
核心期刊: Y
-
CI指数: 893.698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222);;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ISKYG2017D)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