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都沦陷纪念日”到“京市忠烈纪念日”:民国时期有关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公众记忆
-
作者: 张国松;
-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首都沦陷纪念日”;;“京市忠烈纪念日”;;公众记忆
-
摘要: 纪念日及其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建构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为了纪念当时中国首都南京的沦陷,悼念死难同胞,全面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浙江、南京等地举行了相关纪念活动,并经历了由战时“首都沦陷纪念日”到战后“京市忠烈纪念日”的变迁,这些纪念活动推动了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或公众记忆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建构的。南京沦陷及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纪念和悼念活动受到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
机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年期: 202201
-
中文刊名: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
CN: 32-1877/K
-
ISSN: 2096-4587
-
CI指数: 0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南京大屠杀创伤记忆研究”(21BZS095);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南京大屠杀档案文献与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据库建设”(19KZD003);;
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南京大屠杀档案文献收集整理与利用研究”(21YB3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