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电影:《赛德克·巴莱》与《南京!南京!》的抗日想象对比
    • 作者: 刘芳;
    • 关键词: 《赛德克·巴莱》;;《南京!南京!》;;抗日想象;;身份认同
    • 摘要: 在魏德圣执导的电影《赛德克·巴莱》中,莫那·鲁道等人清晰地区分了"异族"(日本人)、汉人、蕃人、马赫坡部落和其他部落之间的关系,并以"差等之爱"的儒家原则进行区别对待,由此"左倾"走向坚决的抗日斗争;而花冈一郎和二郎在此过程中成为了身份纠结的"中间人物"。与此相对照,大陆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南京!》表现出英雄缺位的焦虑,在敌人阵营中寻找温暖角色。本文采用在电影文本和社会历史之间巡视的"互文性"方式,以期获得更清晰和深入的视野。
    • 机构: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
    • 年期: 201502
    • 中文刊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CN: 35-1016/C
    • ISSN: 1000-5285
    • 核心期刊: Y
    • CI指数: 99.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