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双方对南京的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差异是导致南京大屠杀的一大成因
-
作者: 刘燕军;
-
摘要: <正>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邢烨在《沦陷前后南京在中日双方眼中的地位和价值比较》一文中指出:在以往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过程中,学界对南京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但是,在日本当局和国民政府的眼中,当时的南京究竟是"首都"还是"前首都",其象征的政治意义是重要还是次要,南京之战对中国的整个抗战是举足轻重还是无足轻重?这些问题还没有做专门系统的比较研究。自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经过10年的发展,南京逐渐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呈现出一派成为一个伟大国家首都的景象。"除此以外,南京也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但自淞沪战役开始后,南京的"守"与"不守"就一直存在争议,蒋介石本人也一直在"守"与"不守"之间徘徊。11月中旬,蒋介石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在这三次会议中,这些高级幕僚并未囿于南
-
年期: 201303
-
中文刊名: 日本侵华史研究
-
CI指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