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产生与生产:从南京大屠杀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题名:空间的产生与生产:从南京大屠杀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作者:张生;
  •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空间生产;;历史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公祭
  • 摘要:空间具有政治性,是政治对抗的场所。南京大屠杀在军国主义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产生于特定的空间里,中国放下武器的军人和普通平民被屠杀的背后,是日本帝国主义建立其殖民统治秩序的图谋。但空间是多层次的,在南京大屠杀的空间中,外国侨民进行了局部的空间生产,产生了巨大的人道主义价值,具有世界性意义。战后,在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背景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基于历史遗产进行了空间的再生产,以表达中国人民的战争记忆与和平理念。但空间不是全然"被动"的,在被生产出来以后,它也自我生长,逐步获得按自身逻辑表达和诉说的能力。
  • 机构: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
  • 年期:201903
  • 刊名: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 CN:32-1877/K
  • ISSN:2096-4587
  • CI指数:0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南京大屠杀期间难民收容所内部生态研究”(17CZS060)、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工程”专项“基于微观史学的‘南京大屠杀’研究”(16KZD016)子课题“大屠杀期间西方在宁人士生活史”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