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危机、全球难题和中国道路
-
题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危机、全球难题和中国道路
-
作者:胡大平;
-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危机、全球难题和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基本问题,贯穿其中的是我们始终不能撇开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理论?它如何维持自身对时代的敏感性,从而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由《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十一条有关"改造世界"所做出的自我定位,带来了作为改造世界的政治纲领和解释世界的科学理论之间的张力——简单地说,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张力。更进一步,通过唯物主义辩证法在理论上维持这种张力构成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这使得其较之其他任何学说都具有更大的时间敏感性。本文认为,虽然这种内在的时间敏感性往往会使马克思主义处于危机之中,但它并非缺点,相反通过对危机的理解会加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和当代基本任务的理解,从而使它在政治和理论上摆脱教条主义,并进一步应付外部的挑战,不断实现其干预世界历史进步的旨趣。在全球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米批判化和激进化趋向,在理论上为维持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性做出了基本贡献,但是它亦带米了一系列更深的问题。核心是一种政治承诺的困难:作为一种政治纲领的替代性现代性规划(alternative modernist project)的缺火,马克思主义将无意识地把那种作为未完成规划(unfinished project)的现代性的定义权交付资本。因此,它存在如下问题:(1)不仅压抑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旨趣,从而同避其历史使命,而且实际上将加速马克思主义的流标:(2)由于目标定义的缺失,我们不仅不能长驱直入霸权中心,而且不得不任由批判对象来定义斗争的领域和性质,从而产生与批判对象共谋的暖昧格局;(3)由于过度的学术化而缩小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针对此,本文将解放政治纲领和现代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融合置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难题地位。第三部分在中国语境中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任务和成长方向,我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着社会主义政治承诺和物化的现代性社会结构之间的基本冲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需要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和社会批判功能之间进行协调,这种协调的中轴是开放性的未来承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问题将始终存在着。在上述基础性问题上形成的共识并不能直接解决由社会历史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全部问题。但是它的基础意义在于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重建具有高度自觉意识。历史的经验和当代实践都要求:与现代社会本身的不断革命化相一致,马克思必须在理论上不断革命化,并因此形成更为积极的政治纲领,从而寻求实现人类解放这一历史使命的合适道路。
-
作者机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心;
-
会议录名称:“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
会议地点:中国上海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巴黎第十大学、《今日马克思》杂志
-
发表时间:2005-11-24
-
会议级别:国际